昨天在 IG 分享了 #客家米食,這些味道雖然部分在現在都市的市場偶爾會看到,不過味道就是差了故鄉的記憶一點點。
其中「水粄」應該是比較少人吃過的,它是用在來米和黑糖做成,傳統我們老家會磨米漿來做,不過現在也可以自己在家用在來米粉和電鍋做出來。
桃園的龍潭市場有一家是味道最棒的,沒有招牌,只有一個小桌在市場巷內店前面賣,地址也是模模糊糊的,內行人才知道。外婆都叫她們「阿粄姐」,阿粄姐是一個婆婆,但是現在是她的家人在做了。
水粄是小時候外婆買來讓我們小孩子吃的,因為它甜甜又好入口,就跟點心一樣,其他小朋友吃布丁,我們客家的小朋友吃的是水粄。小時候家裡只要有這個,我都一定會拿來吃,說我是客家水粄養大的也不為過。
另外客家麻糬 - 粢粑(念:起拔)和花生粉的套組味道也跟一般的麻糬不太一樣,花生粉的調配應該是精髓吧,只要有一點點不同味道就差很多,放在袋子裡開一個小口,擠出一顆顆的粢粑沾上花生粉,一定要整顆都沾滿吃下去味道才對。
只要是一些請客的場合都會有粢粑,然後家裡的人會有一個坐在粢粑小桌旁一直用筷子剪(要吃的時候才能剪,不然花生粉沾久了會濕掉),給客人吃。
再來我會嘗試在家也能做的方法,用影片來重現這些美食,以免以後這些味道不見了,也算是一種文化典藏(?
你吃過水粄或是粢粑嗎?